7月29日,第十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“AI手语助听服务”——手语教学培训正式开班,并于8月2日正式落下帷幕。在五天的培训里,成员可以学到一定的失聪者文化、基本单词、常用句子等,实现简单的沟通。培训以听障人士和健听者共同担任教学的“双师型”形式开展。
广州市手语研究会会长彭飞扬表示,手语培训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认识手语、了解手语文化。通过学习手语,获得与听障人士亲近的机会,建立无障碍思维,推动失聪人士和健听者的社会融合。
专业老师在指导大家学习手语
学员周小姐是去年已经参加过一期手语培训的成员,今年继续参与,在老师进行教学时会跟随模仿,并在教材上记录相关难点。她希望,可以通过学习手语,帮助社会上更多听障人士。“哪天我碰到了手语聋人问路,刚好我会手语的话,我就能帮到他,我想我也是会很开心的,手语让我们有了共鸣与同频的机会。”
培训班上的听障手语老师黄嘉淋说:“手语是我们的主要交流工具,更是聋人和听人之间融合的桥梁”,如果说聋人是鱼,那会手语的听人就是水,有了水的鱼才能自由的遨游。
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,我国共有2780万听力残障人士,其中广州市户籍的听力残疾群体已经达到16.9万人。
老师们在教大家使用手语
听障群体由于听力损失,不易通过声音获取信息,需要更为直观、形象的视觉语言,手语对于听障朋友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语言。手语是他们和外界交流、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懂得手语的志愿者却依然存在需求缺口。
广州市番禺区水滴无障碍沟通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文伟莉表示,项目旨在通过手语培训课堂,转化培育手语爱好者为手语志愿者,帮助听障人士融入社会,让更多的听障朋友有机会走出家门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,辅以APP提供远程服务,用“字幕视频”来协助双方沟通,即在视频里面加入了语音转文字的功能,听障人士与志愿者都可以实时看到字幕,让听障人士和健听者实现无障碍沟通。
文伟莉还表示,该平台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外出就医。“之前遇到一位年龄较大的手语聋人,无法与医生顺利沟通,由于手语与汉语的语序有差别,医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表达,她就找到了我们,我们给她匹配了志愿者,借助APP,该患者顺利就医。”
据反馈,“AI手语助听服务”项目第二次入选了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。2022年,该项目“线上+线下”总共开展了29节手语教学,总共服务了2107人次。
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肖欢欢 实习生:祝明月
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肖欢欢 实习生:祝明月
视频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肖欢欢 实习生:祝明月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