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庭就是朝廷
吴承恩写《西游记》,事实上就是按照现实中的朝廷来写天庭,天庭上好多看似不合理的东西,你理解了现实社会运行的,你也就明白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究竟是怎样一种遭遇。
二郎神是孙悟空非常尊敬的一位神仙,孙悟空见到其他神仙都是很轻蔑的称呼为老弟老二,甚至连玉帝本人,孙悟空都管他叫做玉帝老儿。
但是孙悟空对二郎神确实毕恭毕敬的,因为二郎神是天界里,靠实力说话的一位大神,其他神仙在孙悟空眼睛里,多少都差点意思。
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二郎神却得不到玉帝的重用,在他第一次擒住孙悟空之后,玉帝随便赏赐了一点吃的,就把二郎神打发走了。
这也就算了,关键是之后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,把天庭搅和的是天翻地覆,这个时候为什么玉帝不再次请二郎神出山收服孙悟空呢,况且这二郎神还是玉帝的外甥,跟玉帝的关系可亲着呢,怎么玉帝就想不起来这个关系又亲,本领又强的二郎神呢?
问题出在出在这个关系太亲了,二郎神的身份在古代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外戚,外戚和宦官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皇权社会最忌惮的两种势力。
普通人立功赏赐什么的,都合情合理,可是你如果让一个外戚一再的立功,这可就有点危险了,本来孙悟空第一次被擒,二郎神已经是立了大功,这件事整个天界都知道,要是让二郎神再次捉拿孙悟空,而且是在这种天庭重大危机的时刻,弄不好二郎神就会有别的什么想法。
这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,历史上的王莽作为外戚,就是这么一步步篡夺了老刘家的江山,而且是不费一兵一卒,纯粹就是靠着威望和名声,这可是西汉末年的事,从此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外戚而言,王莽就成了他们最大的紧箍咒。
所以玉皇大帝宁可舍近求远,从西方请来如来佛祖,这西方的如来与天庭距离较远,顶多也就是要点赏赐利益啥的,这家臣可是会要你的命,这就是中国所有朝代皇帝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所以不管二郎神本领再高强,玉帝都不可能重用他,哪怕是损失一点利益,玉帝和西方的佛祖之间也会达成某种妥协,请求外兵平定宫廷内乱,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。
如来佛一出手果然收服了孙悟空,那么还是有个问题没有解决,就算是不用二郎神,当时的情况都已经那么危险了,玉帝为什么不出手,玉帝的法力到底强不强呢?
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
关于玉帝法力究竟强不强的问题,清朝的一项制度,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
在一般人的眼里,做皇帝最轻松了,尤其是元朝开始,皇帝的权利无限扩张,可以说是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,但是清朝皇帝却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定,那就是无论吃任何菜,不管你再喜欢,吃的都不能超过三口,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固定呢?
咱普通人遇到自己想吃的,还会多吃几口,不能多吃的理由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这东西有点贵,吃着肉疼,但你说皇帝还差钱吗,干嘛还喜欢吃的菜不能超过三口呀,这里面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一以贯之的传统,那就是君王要保持神秘性,不能让别人看出来君王的喜好。
《荀子》讲过“人主不必自为之”,就是说,君主要把具体的事交给别人去做。他的学生韩非子又发展了这个主张,说君主要保持神秘和安静,不能主持具体事务,不能亲自出谋划策,不要让人摸清自己的喜怒,这样才能使人感到高深莫测。
作为君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高高在上的做着,心里想的什么,不能让臣子知道,事情办好了是君王的功劳领导有方,办砸了那就是臣子办事不利,丝毫不会有损君王的威严,所以很多人都说为什么越是领导越大架子越小,脾气也越好呢。
就是因为越是大领导,越是什么都不需要干,不需要承担什么具体的职能,这样的领导不会遇到什么具体的矛盾和难处,长时间下来,自然脾气也就好了。
玉帝作为天庭的最高统治者者,实际上就是按照人间皇帝的标准来塑造的,不管他有没有法力,捉拿孙悟空这件事,他都不能亲自出手,一旦被下面的神仙看出来他法力的虚实,恐怕他的地位就保不住了。
孙悟空就是看到了天兵天将的虚实之后,才敢说道,这位置我老孙也坐的,毕竟知道虚实之后,感觉所谓天兵天将也就那么回事。
所以保持神秘感是维持统治必要的手段,不管孙悟空有多能折腾,玉帝都不会亲自出手,除非他身边真的已经没有任何臣下可以冲上去,否则作为最高统治者,玉帝是根本不可能展露自己的法力的。
关于玉帝法力的问题,不管我们讨论的多热烈,本质上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,玉帝到底有多厉害,这个关于他法力的问题,也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。
那些想知道玉帝法力的同学,可以洗洗睡了,就算是吴承恩留下了蛛丝马迹,这些也绝不是可以推断玉帝法力的证据,因为玉帝作为最高统治者,第一原则就是保持神秘,他是不可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法力究竟如何的。
而且通过这次大闹天宫事件之后,玉帝还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,而这个时候倒霉的就是沙僧和那凤仙郡,都是极小的事情,最终却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处罚。
郡守犯错百姓遭殃
跟孙悟空和猪八戒所犯的错误比起来,沙僧犯的错误,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。一个卷帘大将仅仅 是有因为打碎了琉璃盏,就被发配到流沙河里做妖怪,而且日日 每日还忍受啄心之苦。
这是沙僧明摆着太吃亏了,自己天上将军当的好好的,突然 一个小小的失误出就导致他不见被贬下凡,完全是有冤无处伸的感觉。
沙僧很冤枉,但一个地方的人,比沙僧还冤枉,这就是凤仙郡的百姓。
《西游记》的第八十七回,讲的是祈雨凤仙郡,凤仙郡的郡侯和妻子吵架,一怒之下推翻了祭祀玉帝的供桌,玉帝就发当地三年不下雨,弄得百姓要活不下去了。
这可就奇了怪了,为什么玉帝不直接出发郡守,偏偏要全郡的百姓一起受罚呢,这个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特色,天人感应理论的体现。
如果是全国大旱,那一定是皇帝本人道德上出了问题,皇帝甚至还要下罪己诏昭告天下,因为皇帝是上天指定的管理天下的人。
同样的,郡守是皇帝指定的管理这个郡的人,整个郡大旱不下雨,那就是这个郡守失德。让全郡的百姓跟着遭殃看起来的确是不合理,但这就是古代政治的思路,古代长官叫做父母官,百姓对他而言就是子女,父母失德子女遭殃,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所以我们看《西游记》很多不理解和看不懂的地方,一定要回到古代政治格局中去,从古代政治的格局中,发现和解释西游记里面很多疑问,这也是我们阅读《西游记》的一大乐趣。
总结:西游记作为一本流行了几百年的小说,其内容是非常庞杂的,不同的视角就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,不同年纪也能感悟出不同的道理,这就是《西游记》的魅力所在,这是一个可以从小读到大的故事宝藏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