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网络新四害

近日,观察者网在微博发起主题为#反网络新四害#的投票活动,由网友评选出当代互联网“网络新四害”。最终经过网友投票,“网络谣言”“饭圈文化”“网络暴力”“极端言论”位列前四名,成为“网络新四害”。

观察者网组织刊发系列评论文章,深入分析“网络新四害”背后的形成机制、传播规律以及深远影响,和各位网友一起营造清朗网络空间。

第一篇:反网络新四害| 黄楚新 陈智睿:网络谣言,被不断传播的“恶”

第二篇:反网络新四害| 汪海林:挟持公权力围剿他人,饭圈已“遥遥领先”

第三篇:反网络新四害| 徐文海:网络暴力如何成了“赛博刽子手”

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羽龙禁】

从对个人的人身攻击、恶意辱骂,到对一个群体的集体性否定,还包括近年来公知、恨国党的所谓“批判”,以及极端民族主义言论,在网络传播时代,一个人似乎只要躲在屏幕后面,就可以“隐身”,尽情宣泄自己的不满,也让整个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、戾气横行。

也因此,在观察者网关于“网络新四害”的评选中,极端言论也“榜上有名”。

网民们对极端言论的反感和警惕,说明其给网民们带来了入侵且存在很强的不适感。如果不认真对待,其未来势必如同“养蛊”一般带来持久的破坏性。

同时,因为其敏感性,对极端言论的处理方式,绝对不是单纯依靠政策或平台就可以完成的。可以换句话说,“网络新四害”都是社会问题,但极端言论更具有政治性。

极端言论的例子

如果要从概念上来定义极端言论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在言论表达中,表现出强烈的偏见、仇恨、敌意或过激立场,通常具有煽动性、对立性和暴力倾向。

极端言论往往在内容上存在极化、绝对化的观点,并常常通过过度简化复杂的社会、政治或文化问题,推动某一特定观点或意识形态,忽视或排斥其他观点。

这些言论往往出现在政治、民族、宗教、性别等各个领域,不仅具有情感上的激烈性,而且可能对社会秩序、民族和谐、国家稳定造成潜在威胁。

上文之所以说“养蛊”,是因为从表现形式来看,发布极端言论的人绝对不会单纯地就在某个领域中发言,他们往往呈现蔓延的态势,不断扩大自己的“话语领地”。例如,一个政治上极端的人,他往往会在民族、历史上呈现极端状态。所以,如果换个角度认识的话,极端言论的另外一种表述是意识形态对抗中的一个手法。

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“极端言论”就好比一个人生病,发烧仅仅是一个表象而已,一旦出现了极端言论,背后的极端群体可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了。所以,极端言论的背后往往透露着政治问题。

在我国互联网历史中,进入大家视野的、且较为典型的极端言论案例就是“精日”。“精日”的全称叫做“精神日本人”,是指在精神和物质上对历史和当代日本进行“病态性”崇拜的人群。这种“病态性”崇拜让这一群体肆意践踏和伤害民族感情,并以此为荣,而且部分群体确实与海外力量有深入联系,同时具备演化为“网络暴力”的能力和趋势。

例如在2017年,有人身着日本军装在上海四行仓库和南京紫金山拍照,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。同时更让人警惕乃至于恐慌的是,他们还会“线下精准打击”,通过“人肉”的方式获取目标人物的个人信息,在线上散布有害言论、公开其个人信息、线下上门打击等。

极端言论的出现条件

深入来看,极端言论的出现不是某个要素导致的,往往是多种社会、政治、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。例如身份认同危机、技术更新迭代、某些极端人物的煽动、特殊事件或时机带来的群体情绪集体化、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等等,都可能成为极端言论的温床。而在真实社会中,上述要素往往是多个集中出现的。这里重点讲述3个要素,分别是群体认知习惯、技术对认知的改造和压力的催化作用。

认知模式的习惯——区别、刻板印象和情绪

“区别”是我们的认识世界的第一步。人类特有的认知模式,会让我们非常容易出现“区别”这一模式。当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这一概念出现后,才会出现更加清晰的概念甄别。可以说,“区别开来”是人类认识周围的第一步。

“刻板印象”是我们认知的模式之一。在我们的语境下,刻板印象往往被赋予了负面意义,但刻板印象客观上是每个人都存在的,甚至我们认知速度的提升是依赖刻板印象的。例如当我看到一个颜色艳丽的果子容易产生“它能不能吃”的想法,多次证明,很多颜色漂亮的果子都可以吃,这就提升了我们的认知速度。什么时候刻板印象会变为负面呢?直到我们吃到了一株颜色艳丽的毒蘑菇的时候。

情绪是我们对事物最基础的感知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社会问题逐步出现,伴随着各种文化和价值观,群体不再单纯是一个“人群”,而是拥有着认知、价值观、群体特征的集合。价值被赋予的同时,刻板印象作为简化认知的模式被广泛使用。

随着需要认知的内容日趋复杂,情绪被强化。简言之,我们认识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代入,即“这个东西对我好还是不好?”于是乎,在这一认知模式下,所有的内容都会被网民们较为“简单粗暴”地基于“于我是否有利”进行看待。

综合一下,这就是社会极化问题中的“复杂-极端”解释假说。简言之,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知越简单,就越容易出现极端的判断。相反,对某一个问题的认知越复杂,就越不容易出现极端的判断。而受限于我们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能力,情绪化的认知会主宰着我们,从而我们就出现了极端判断的土壤。

Copyright © 2022 篮球世界杯_世界杯亚洲区名额 - cdbnf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