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皇帝赏赐给大臣的胙肉是什么玩意?真有那么难吃?我看不见得

在清朝,皇帝祭祀完后,根据礼制会将一些猪肉赏赐给大臣。这原本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,然而许多大臣却难以下咽,甚至有些人悄悄将肉丢弃。然而,这样的举动是极为危险的,如果被发现,可能会面临杀头的惩罚。那么,这种“胙肉”到底是什么呢?它真的是如此难吃吗?

《说文解字》对“胙”的解释是:胙,祭福肉也。简单来说,胙肉就是用白水煮制的猪肉,是祭祀时的常见供品,通常用于祭拜祖先或神灵。或许不少人有过类似的体验,我小时候也吃过这种肉。在一些长辈眼里,吃这种肉象征着可以获得好运和福气,因为这肉是祖先和神仙曾经享用过的。在许多家庭,尤其是农村,春节和清明节时,都会准备胙肉来祭拜祖先。这种传统在东南沿海的大户人家尤为常见,祭祀过后,胙肉会分发给家族成员,象征着讨个好彩头。

宋代诗人陆游在《入蜀记》中也提到过与胙肉有关的习俗:“招头盖三老之长,顾直差厚,每祭神,得胙肉倍众人。”这表明,祭祀时,胙肉的分配不仅仅是象征性的,还是一种对族内成员的恩赐。

其实,皇帝将胙肉赏赐给大臣,并非清朝独有的传统,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类似的记载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里就提到,周天子将祭祀用的肉赐给了秦孝公,虽然肉本身并无多少价值,但这举动象征着天子的认可与恩宠。而在清朝,由于其源自白山黑水的游牧民族,经历了艰难的创业过程,皇帝在祭祀后赏赐胙肉,便带有一种“忆苦思甜”的情感寄托,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艰辛。

这类怀旧的情结在近现代亦有所体现。上世纪,很多人生活贫困,只能吃些野菜、玉米饭等简陋食物,而如今生活条件改善,有些人仍然认为应当通过吃“忆苦思甜饭”来纪念过去的艰难岁月。虽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难免有些带有情感化的色彩。

展开全文

那么,胙肉到底有传说中的那么难吃吗?实际上,只要煮熟,它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吃,且这肉通常是纯天然猪肉,味道肯定比现代饲料喂养的猪肉好。生活在农村的朋友们一定知道,乡下的猪通常是吃草喂养的,肉质不油腻,即使是肥肉也有一种糯感。更别提清朝时期的猪,肯定是完全天然喂养的。

那么,为什么那些王公贵族吃不下胙肉呢?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他们习惯了奢华的饮食,口味变得极为挑剔。就像王思聪家的水都要从国外进口,看到方便面时,他可能会嫌弃这东西能吃吗?但最后他还是会忍不住吃下去,这就是典型的“真香定律”。这些王公贵族吃不下胙肉,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胃无法接受过于油腻的食物。然而,只要稍微忍耐一下,胙肉并非不能吃。

《延禧攻略》中,魏璎珞通过撒盐来报复怡亲王的情节其实有些误导。在现实中,如果皇帝真的在胙肉上撒点盐,味道会大有不同,吃起来更有风味。但皇帝并不希望如此,他要让大臣们品尝的是完全没有味道的白肉,这背后的深意是让大臣们体会到创业的不易,并时刻铭记那些艰苦的岁月。

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,吃胙肉确实是一种折磨,但对于那些长期没有肉食、几个月没有吃过油腥的贫苦百姓来说,胙肉简直是美味佳肴。可见,这种差异完全源于生活条件的不同。因此,这并非因为胙肉真的有多难吃,而是王公贵族已经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,变得口味极为挑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22 篮球世界杯_世界杯亚洲区名额 - cdbnf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