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民俗一、传入与兴起(19 世纪末 - 20 世纪初)
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,沙皇俄国为了夺取中国东三省的资源修建了中东铁路,红肠随着铁路运输传入哈尔滨。1900 年,俄罗斯商人伊万・雅阔列维奇・秋林在哈尔滨市创建了秋林洋行,并在道里商务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,主要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,被称为立多夫斯香肠,俗称里道斯香肠。
二、早期发展(1913 年 - 20 世纪中叶)
1913 年,英商马前氏投资 5.5 万英镑,在哈尔滨建立 “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”(哈肉联的前身),引进俄籍大技师爱金宾斯的红肠加工技术,生产出哈尔滨 “第一根红肠”。第一批红肠上市正值春节临近,一经推出,就被中国百姓和各国侨民抢购一空。此后,在不同时期,该企业几经易主,1941 年转为日本商人经营,1944 年由苏联红军接管,1947 年收归国有,曾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重要军需食品生产基地。
三、规范与发展(20 世纪中叶 - 21 世纪初)
1958 年 “东北鸡鸭公司” 正式更名为 “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”,简称 “哈肉联”。改革开放后,生猪(猪肉)、肉灌制品放开经营,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。2007 年,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四、现代发展(21 世纪以来) 21 世纪以来,部分红肠生产企业通过对车间的数字化改造,在遵循传统工序的基础上,逐渐形成现代数字化和手工技艺相结合的一套工序,生产效率大大提高。截至 2023 年,“哈尔滨红肠” 已被哈尔滨市红肠食品产业协会注册为集体商标,有成员 40 余家,同时哈尔滨有红肠生产资质的企业达 60 余家,年产值十几亿元。整个哈尔滨红肠产业呈现出头部企业带领、众多品牌集结、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