鳩摩羅什生於龜茲(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带)其父鸠摩罗炎(英语:Kumārāyana)來自天竺,乃國相之子,避位出家為僧。炎至龜茲,受王所逼,妻王妹耆婆(英语:Jīva (nun))。[4]耆婆生下羅什弟弟弗沙提婆後出家,精勤學法得初果。
羅什七歲出家為沙彌,学习說一切有部阿毘曇,日誦經千偈。九歲時,與母一同前往天竺(今印度)北部的罽賓,向罽賓王之從弟、說一切有部名僧盤頭達多(Bandhudatta)請學經典,受雜藏、中、長二阿含,[5]又至月氏,三年大成,偕母返國。[6]十三歲,至疏勒,誦阿毘曇、增一阿含,登座講轉法輪經,及還龜茲,名蓋諸國。停疏勒留期間,從佛陀耶舍受學阿毘曇、十誦律。
於說法之暇,羅什遍學吠陀及五明,後須利耶蘇摩(Sūryasoma)為說阿耨達經(又名弘道廣顯三昧經),拜其為師转学大乘,受誦中論、百論及十二門論。363年(晋哀帝兴宁元年),二十歲时於龜茲王宮得比丘戒[7],從卑摩羅叉受律。後於居留龜茲期間得大品般若經,又廣誦大乘經論,洞其祕奧。後往罽賓,為其師槃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義,槃頭達多感悟心服,更禮什為師。建元十五年(379年),僧純、曇充從龜茲返回,在龜茲時獲知統領該國寺院、阿含學的佛圖舌彌(Buddhasvamin)有名為鳩摩羅的年少沙門,才大高明、大乘學。
苻堅聽聞西域有鳩摩羅什為大德智人,遣使相求而不得,遂於建元十八年(382年)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伐龜茲。建元二十年(384年),呂光俘获羅什,因吕光的胁迫,被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,並賜醇酒,致雙戒俱捨。前秦滅亡,呂光称凉王,此後18年間,羅什被呂光、呂纂软禁在涼州,在這段期間學會了中土語言(秦言)。
後秦弘始三年(401年),姚興攻滅後涼,呂隆出降,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,以國師之禮待之,信徒數千人,公卿以下皆奉佛[8],鳩摩羅什育有二子[9],又在姚兴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,“诸僧多效之。什乃聚针盈钵,引诸僧谓之曰:「若能见效食此者,乃可畜室耳」。因举匕进针,与常食不别。诸僧愧服,乃止。”[10]此後在俗10年,潜心钻研佛学,将梵文经卷译成漢文,译经之暇,还常在逍遥园澄玄堂及草堂寺讲说众经。[11]在逍遥园开译场任译主,由僧肇、道生、道融等八百余僧人襄助翻译佛经。
其師卑摩羅叉於弘始八年(406年)至長安,在羅什過世後重校《十誦律》[12],佛陀耶舍亦在弘始年間抵達長安,助羅什出《十住經》[13]。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(413年5月28日),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[14]。入室弟子有僧肇、僧叡、道生、道融、慧觀等三千餘人 ,後世有關中四聖、什門十哲之稱。
除翻譯大量的作品外,廬山慧遠曾向羅什請學義理,是為《大乘大義章》,又稱《鳩摩羅什法師大義》。羅什著有《實相論》二卷已佚失,对《维摩经》《金刚经》等进行注释。又講解過維摩詰經,其解釋收錄在《注維摩詰經》中。他不仅传播了佛教大乘中观宗思想,成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,而且对成实师、天台宗的创立产生极大影响。